民国时期主要货币是大洋,那么购买力如何呢?超出你的想象力
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,再到第二年1月1日民国的正式成立,但当时新中国尚未对整个国家,完全确立统治。直到1912年,我国最后一位皇帝,溥仪正式宣布退位,清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,至此中国进入新的时期,清朝的时候人们交易是用银子类,也有用铜板的,直到1914年时,北洋统治者开始整顿货币,颁布了《国币条例》十三条,制造了圆银币,民间俗称“袁头币“或“袁大头“,当然还有影视剧中出现很多的称呼“大洋”,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国外的银元,在那个年代广泛流传,间接影响了我国的货币史。
经常看电视剧的朋友们都知道,民国的货币叫银元,因为这种货币正面刻着袁世凯的形象,背面是嘉禾纹饰和“一元”字样,所以才叫“银元”,银元成为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,民国时期“袁大头”能买多少物品,它的购买力是多少呢?
民国期间受战争的影响,军阀们总是混战不断,导致全国物价不同一,经济也不稳定,但至少各地的物价差别,只在一定程度波动。根据《上海工人运动史》一书中,我们可以看出物价平均波动。1928年在上海时,每公斤0,猪肉0.6元,煤油0.15元,棉花1元,食盐0.1元,白糖0.02元,一盒香烟0.04元。
当时,在广州,一只“袁大头”可以买30磅米,一磅米0.05元。与此同时,在北京,一家“银大洋”可以购买8磅猪肉,在高档酒店住一晚。在成都,一个“银大洋”可以买16磅的大米,40个鸡蛋,6磅的猪肉,45磅的洋葱。是不是感觉超出想象,如果你生在民国会发现理所当然的。
展开全文
从上述数据来看,虽然中华民国战事持续,各地物价略有差异,但总而言之,物价稳定,略有上升。可见当时经济还在向前发展,当时工人的收入也不错。平均,每月有20个“大洋”高级技术工人40个“大洋”的收入。至于工程师、大学教授、作家等,收入较高。
例如,鲁迅先生,他当时的薪水加上稿费,一个月有800个“袁大头“,胡适的收入甚至更高,达到1500个“袁大头“。根据当时的购买力,在现代的时候,一个“袁大头“相当于160元,所以当时的平均工人的月薪约为3200元或4000元,说起来只要有点本事,在那个年代还是可以活的很滋润的,高薪人氏的收入已经和现代类似。
例如把鲁迅的收入,和现代做个统计比较。他每月将获得的“大洋”,已经每月超出10万的净收入。在作家这一行业中是领头羊了,可比如今某些大牌作家,年薪多少是不可想象的。
评论